一個什麼發生前的討論 I

這是一個還算不錯的開始
我試著把最近想的事整理成明確的說法
但是顯然還是有點零散
幸好patri小姐適時的回應了一些看法,我也可以再補充點東西

我沒有打算要追問藝術家是什麼(職業)
藝術家沒有必要去問這個問題(應該說那個問題與藝術家無關!)
我覺得做作品與做藝術是不一樣的事
(671的分法是做作品與創作,這有一點細微的不同)
我說那只是一件"工作",一方面是暫時認為這樣的字眼還算貼切
另一方面是工作帶有一種實證的味道
它似乎是在最低限度的狀態中去要求一個藝術家的身份
或者我們說,如果一定要(很經濟地)用什麼來認可一個藝術家,
我們都會同意是"生產作品"這件事
一旦我們都接受作品作為對一個藝術家的基礎指認
工作這個講法就有比較明確的指向

"工作"在我看來像是個最後底限而已
它最好的功能就是技術地去區分出誰是與不是藝術家(有的作品甚至做不到)
而它的方式則是去儘可能地展現所謂專業的特定內容
但問題在於,特定內容通常要求一件作品的完整(或者準度)
然而這種要求究竟是如何被直接聯繫到藝術?
我並不否認為數眾多的特定內容也帶著藝術內容
事實是有藝術內容與是否為藝術是很難直接等同的兩件事
僅僅是行使自己的專業那跟工程師寫出很酷的程式沒有太大的分別
而很酷的程式不都可以已經到美術館裡展出了?

這好像又要去撞那個"藝術的定義"的鬼擋牆
但我仍然不會因此而去解釋什麼是藝術
(自己掉進自己的圈套裡不就太笨了)
如果你了解我的意思,我真正想講的是
"是或不是藝術"根本不重要!那只是知識政治的問題(也許)
重要的是什麼是我們去做某事的迫切性
以及接下來一系列如何獲致並確認迫切性的追問
迫切性不會扺斥生產,它關乎的是在日常事物中的超越性的價值
這才是我去說那個"不只是"的來由

而關於語言/形式上的斟酌,原則上這沒有什麼降低的空間
這似乎有別於妳說"不說人話"的意思
特別是我不傾向將"人話"界定在"人們都聽的懂"的範圍裡
因為那會容易讓技術問題與內容混淆
並且那也與迫切性不是同一個層面的問題
(還有我想我一直都相信自己說的是人話啊...)
那麼"成為人們"也就不太是去指出學院與人們之間的距離
不過這好像是個很鬆散的說詞,我應該再想想
主要是我試著準備去描述關於深刻的想法
以及一些"工作之上的工作"之類的主題
然後,我應該先停著
下篇待續

藝術家活的好好沒事幹麻寫部落格

轉貼注:
看到這阿嶔的這篇標題我笑了
不知該說這是一個像笑話的題目,還是像題目的笑話
一時之間我居然認真在裡面想找一個符合自己的選項
等到終於發現這只是個陷阱時,我又笑了...
他媽的不管選什麼都會落得一個"好好地沒事幹"的下場......
另外是
寫部落格這檔事不關藝術家屁事,我想...


----------以下轉貼阿嶔的文---------

包刮我在內越來越多大大小小的藝術家都在寫部落格了,慢慢的這好像變一個蠻普遍的現象,不過這不得不讓我想藝術家沒事寫什麼部落格,之前聽到一種說法說: 寫部落格是一種暴露狂的行為。話說回來暴露狂的心態對藝術家來說好像還挺重要的,我大概設想了藝術家們會寫部落格的原因有哪幾種:

1. 工具論用:就是把部落格當成線上作品集用。大多是還沒紅的藝術家,因為作品很少在市面上看的到,所以除了方便之外,更希望可以在網路世界裡增加曝光率。
2. 急著想紅用:其實這因該是和第一點連在一起,總之就是藉由不用收費的網路廣告自己,希望有一天被國際策展人或重要的藝評家看上。
3. 評論指教用:把自己當做藝評寫一些對時下觀察的評論,除了寫檯面上的也寫同擠的,好的壞的都來。這可以很主觀的寫出藝術家們的觀點,也可以炫燿自己的功力有多深厚,反正自己的部落格又不用負責任。
4. 發布消息用:部落格就是負責跟大家說哎呀,我今天又怎樣怎樣…,這還真的蠻暴露狂的……。
5. 談吐障礙專用:講話很不流利的藝術家,在別人面前總是說不出什麼鬼,只能默默的回家寫部落格。
6. 左派思想人用:把部落格當成是一種地下私密的空間一樣,在裡面揮霍反叛的思想,而回應的人就可以成為激進成員之一。
7. 自己爽用:寫了但不想公開的,純粹自己爽。
8. 沒錄用:有些人是寫了一兩篇,然後就放著沒理它,久了之後就把它關了,等於沒錄用。
9. 不知道欉三小用:就是「哎呀,好多人寫部落格,那我也來寫一下」這種狀態……。

以上是我大概想的到的,寫的都蠻負面的,不過好像也沒什麼不好。或許可以看看自己是屬於哪種類型,還是說另外還有什麼更怪的?

----------以上---------


我真的蠻想挑一種
你可不可以多寫幾個正面一點的....

城市行動?!或灌啤酒跑尿

我想用一種很記者的說法作為開場:
這次發生於台北啤酒場(原建國啤酒場)(記者都愛用括號)的第五屆城市行動藝術節
「城市寓言」於台北時間11月16日晚間7點半壯闊開幕......

壯闊是啤酒場的景物使我們想起幾年前華山那種舊廠房的生命力
以及那串拜請眾神的表演名單
但當晚,我們沒有擁有更多對台北的遐想
我們難以察覺這個帶著歷史感的空間是以什麼樣的具體基礎來支撐一個藝術節
一個被城市遺忘的昨日??
我們用以喚起這個城市深處的据傲性格的只能是台北盆地的變動史?
在一種巨大又綿密的爽快中,啤酒淹没了我們
而關於台北這個似乎看來主角的題目,在林強的音樂開始後則被遺忘的很乾淨

開幕前一晚在台北國際藝術村一場展覽中與楊俊的巧遇
三五人新交舊識的朋友在台啤場裡把酒到三更半夜
大多數的時候幾個藝術家交換著曾經留學異鄉的經驗
而楊俊也談及常年在不同國度間駐留的生命狀態
那些由於創作上的需求去對太多城市的進行的考古工作
以及總是在異文化間移動而淬取出的某種藝術對環境與生存的政治提問
沒有燈光,空蕩蕩的台啤場,充斥著實在地談論城市與藝術的聲音
我們置身在迫切的文化問題裡

隔天的開幕則再也沒有那種"進入狀況"的飽實感
我們並不在意這只是一個力有未逮的嘉年華--那是錢與媒體的產物
真正使我們失落的是一個以藝術之名向城市借題的支吾其詞
在炫目的歷史感行銷中,這個城市沒有因此找到它的生命來源
也沒有凝聚出面對世界的必要面貌
很難想像一個辦了五屆的藝術節仍然在核心內容上貧乏的讓人吃驚
而一整串的星光熠熠的表演名單所帶來的訪客
完全揭露出官辦活動所要求的最低也是最重要的底限:洶湧人潮

音樂真的很棒
黑川良一(Ryoichi Kurokawa)再一次以聲音與影像的極致統一震攝所有渴求救贖的人們
我在距離他十幾公尺的距離內認識恍惚
竭力克制著難以安於體內的狂顫
可惜是
那裡沒有窩藏著台北的深刻
如果台北確要在官網那樣的論述中生產自己的價值
那麼我們這個城市也許很難成為卡爾維諾寫作的對象
我們無法吶喊!



那晚,最有迫力的城市行動
是灌啤酒跑尿 (是吧 劉玗)

失聲祭5_20071109












Grand loup & petit loup
performance with sound installation, 23 mins
main actor: 小寶 (鄺泊靖)

除了小寶老是對不準麥克風,聲音忽大忽小
一切都很安靜
我希望這一切是很安靜的
否則那種耳語一樣的聲音無論如何是很難聽見的
嗯...這從一開始就是個難題
為了讓它是耳語,那必須是在人們身旁輕輕發出來的聲音
而不是充斥場所中的"小聲"
我決定不跟聽眾共享同一個音源
這讓我一直很不安,儘管事前重複地實驗,調整
最後我都必須是遙遠地,想像地操作
大家聽得到嗎?聲音過多或過少?
我在一個完全無知的情形下轉著擴大機的音量...

計劃改變的太大是很不利的因素,這在結束後特別能體會
取消了包裏著空間的巨大音量後
我們該怎麼經歷一場竊竊私語的表演?
大家都沒遇過這件事.......我也沒有...
再怎麼計劃都只是讓它顯現更多想像上的落差
也許它需要的是更多格式上的鋪陳
也許我們對美學上的要求並不真的高於對感官的渴望...
也許這就是表演結束接受interview時
雖然侃侃而談卻有點無力的原因
不過小寶這不是你的問題,你很棒,你唸的太好了
我想下次我能掌握的好一點....

不過我自己倒是很喜歡開場那段巴黎聖母院的唱詩
雖然那是給觀光客"看"的.......

《Looking‧Souvenir》藝術家的影像












Looking‧Souvenir

展出日期: 2007.11.07(三)~2007.12.01(六)
藝術家名單:王荷瑄、李若玫、施佩君、陳長志、劉千瑋、羅仕東

展出日期: 2007.12.05(三)~2007.12.29(六)
藝術家名單:王惠瑩、范曉嵐、徐建宇、黃純真、劉又誠、劉季易、李承仰

展出地點:咖啡 黑 Café Noir自家烘豆 <臺北市四維路29號,02-23256886>
http://www.wretch.cc/blog/cafenoir915
開放時間:週二~週六11:30~22:00

---------------------------------------------
藝術小講堂 ─ 黃建宏 談高達 JEAN-LUC GODARD

11.17(六) 14:00~15:30 認識高達─永不停止實驗的大師
11.24(六) 19:00~20:30 電影之外─影像新媒體

黃建宏 教授
巴黎第八大學哲學所美學組博士
譯作
《電影 I: 運動 - 影像》 Gilles Deleuze 著 / 黃建宏 譯 (1993 年,遠流出版 )
《電影 II: 時間 - 影像》 Gilles Deleuze 著 / 黃建宏 譯 (1993 年,遠流出版 )
《波灣戰爭不曾發生》布希亞著,邱德亮、黃建宏譯,台北:麥田
《獨特物件:建築與哲學的對話》布希亞 (Jean Baudrllard), 努維勒 (Jean Nouvel) 作 ; 林宜萱、黃建宏譯( 2002 ,臺北市 : 田園城市文化)

地點:咖啡黑 Café Noir自家烘豆, 臺北市四維路29號, 02-23256886
費用:150元

再說身體處境

『有一個展覽成形在距今約一年前,我們勇敢的稱呼它身體處境
勇敢是我們彼時能夠窮盡目光去完備那尚不成熟的形式
並抵抗批評的驅力
也是如今我們得以整理過去的零碎語意
或一些看來破綻十足的發言的反省權』

-----------------------------------------
2007,事隔週年再談身體處境

我們透過一種遮蔽的方式去觸及身體
一種不朝向定義的低姿態去面對當代藝術中身體被覺察的痕跡
相對於行為式(或錄象)的身體
這種覺察並不是對直接表態的身體做整理
是基於對一些當代藝術中相對不具全面性問題的規劃
如什麼是我們談論的身體的高度
也許這是我們能試著去描繪一個所謂台灣 (或亞洲)人的生活的話題基礎
或是者進一步的,是這個島國居民的某種當下知覺的處境
當前的電子媒體社會使得包括身體在內的任何關於"人"的察覺被訊息化與扁平化
那種曾經在舞蹈與劇場中激烈喚起的身體
如今我們很能夠平淡把它們安置於影象中或文字中
我們對身體感到疲乏,也多少有點麻木
今天人們關心的是如何去運作在這些以媒體為基礎之上疲乏感官的刺激策略
而事實上, 人們仍然以各種不同的姿態去展露自己
也持續地在太多的場所中去不斷地自我表現
這種自我展現經常不是顯現在能力上
而會很 不刻意的表露在生活起居,購物,上網,或旅行這種種姿態間
但那不是去自我描繪出一個完整樣貌(可被說)
我們是有意識的在片段或碎片的狀態中去開放自己
另一部分則是透過語言
我們把知識的交換變成一個可見的對象,也就是某種物質化
我們互相確認彼此在這個過程中的位置
甚至在瓦解訊息(文本)的意圖下強調出"位置"
(或者,傾斜的角度或水平)
(ok,我是有那麼一點點在說你,柏森.........)

對我來說,這些作品向我發問的
不僅僅只是我們如何指出身體植基於空間中的狀態美學
而更是追問 這種美學如何可能 的方式(或方式的條件)
我們很難再辨識,在當代藝術中我們如何擁有一個身體?
身體是一個被擁有狀態嗎?或者它是如何在作品中失去?
甚至在如今我們的生活中失去!

我們看到當代藝術在(面對當代社會)轉換的過程中
真正涵括一個向主體測量的態度
這使得身體可以在很基礎上的方法上被問題化
而這就是我們的所要突顯的
在平靜的策略找出當代身體感的起源
相較於現在在國美館的亞洲雙年展
這個的展覽的名字顯得的很平靜
也不急著去證明它自己能夠掏挖文化的能力
從命名說明了兩種狀況是
一個是身體在"去處在某種境況"的勾劃下成為一種動態的問題
另一個是我們試圖指出一種流動的身體感,
而在其中身體不再具有整體的考量,取而代之的是知覺的流動

relative articles : 身體處境 1-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