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方面你同時也身處在有機的書寫空間。你知道你不應該也寫不出今藝術上面那些看來頭頭是道但你就是讀不下去的分析,但你也了解,你畢竟不是藝術家的代言人,你的詮釋就是詮釋。
也許讀者並不在意你的詮釋正不正確(哪有這種事?)他們就只是想把它讀完而已。
圖片來源:也趣藝廊BLOG
我承認我是可以再花更多力氣想想怎麼讓人讀這東西
現在看起來儘是些客觀分析,慣用形容詞,一切都不太理想(好像上次也是這樣,shit)
總之這篇導覽好壞參半,不太辛苦
歡迎指教
還有,快去看展覽吧你
----------------
「很辛苦」Vary Hard 周育正個展
展期:2010. 01. 09~01. 31
地點:也趣畫廊
藝術家導覽: 2010. 01. 16 (六) 14:00
新聞稿
我的不太辛苦導覽
----------------
這篇導覽來有點逾位,也可以說是某種多管閒事。事實上整個「很辛苦」的展覽規劃已經是一種主動式的導覽,藝術家考慮了自己不同階段的藝術問題,以及對於空間及體制的回應態度,特別處理了也趣藝廊的層級式空間,像一篇文章一樣,從一樓到三樓,你們跟著周育正對自己近來的重要實踐的整理,經歷它的問題,特別是在本次個展中周育正的影像有一系列朝向自己歷史的轉變,顯然,「很辛苦」這個題目,多少是有點自嘲地點明了這樣的自傳氛圍。
##CONTINUE##
兩年前,在新苑藝廊的個展(註1)中,以「膚淺」為名,周育正第一次在「我國」(註2)展出一批特意規劃的大量作品,主要包括了多年來周育正對於消費性影像不遺餘力的重新純化的工作,對影像經驗不停的再製以及再生產,如同在那個展的一篇導覽中提到:「影像的題目就是影像(或者,影像社會),我們甚至可以像是看時尚雜誌一樣接受這些影象,無需擔心意義的缺失。」通過這種工作,周育正持續的(向我們)追問,今天是什麼充滿了我們的舉目所見?又是什麼無止盡地擠壓著我們有限的視覺經驗?
而這次的個展叫做「很辛苦」,它的內容顯然是建立在完全不同的軸線上,兩個展覽在本次一樓展出的作品中卻有著重要的銜接。
影像裝置 <萬物有靈>(Animism – Anamorphosis)是一個關於現代媒體生活中的身體的一種「嘲解」,延續了周育正對媒體文化的「再圖解」工作,進一步地擴張到對身體感的媒體化問題,在完全扁平的數位世界中,身體感也許最後會成為一個科幻小說的題目,「一種人與當今環境下產物的結合或演變,如同作品名稱中的畸形或演進(Anamorphosis)。而在數台平面電視連續播放下,其時間差原理所帶來影像方向性的延續,卻又不連貫的忽隱忽現,形成一種城市中馬不停蹄的前進與詩意的都會劇場舞台效果。 」藝術家如是解釋。
在它對面的是另一組影像裝置<再現.tiff>(Representation.tiff)。從08到09年,國旗與星星成為周育正作品中的重量級元素,它們頻繁地被生產,以強迫行銷的姿態現身,也具體化了周育正的「影像」策略--我們確有理由把這種生產線般的圖像視為一種策略。他的影像工廠彷彿接了一宗巨大的符號訂單,目標就是「使星星們更加膚淺」,星星堆滿天,然後將象徵化整為零。
這組(無數的)國旗影像,是周育正在09年於巴黎參展「巴黎-台灣當代藝術文件展」(註3)時的作品,它有一個重要的小插曲,據說原來的作品計劃的規模更大,但似乎礙於中華民國國旗的「特殊國際地位」不太適合使它以國旗的完整形式露臉,這種隱性的外交篏制看似一道門檻,卻也給了周育正另一個轉化它的出口,於是國旗被拆成了元素,重新成為另一個圖像,並且無限地複製,以一種象徵淡化的形式繼續存活,它可能是國旗,於此同時,它也是有著很像中華民國國旗的包裝紙裝飾。
在這裡我們也可以了解,在一個旅居國外的藝術家身上,政治是如何深刻但也是輕鬆平實的問題,一旦你身處異地,才有空間真正地檢視自己的藝術與國家維繫的點滴情狀,身份成了一種必須另覓途徑執守的真實,或許這也是周育正使用檔案類型作為作品名稱的幽默感的來源。
因此,特意置於旁邊的影像新作<我國>中,我們也不難理解這種周育正式的幽默,比起議題上的選擇也許還來得更加影響作品形式,在如同考試一樣的作答經驗中,「我國」的笑點正是周育正試圖談論台灣人的政治困頓感的起源。
二樓的處理則有著某種展中展的反省味道,並且也有在周育正作品中少見的觀念主義傾向。像開玩笑一般在牆上寫著「This Gallery Space Definitely Has No Commercial Behavior」(這層畫廊空間絕對沒有商業行為),然而事實上,在裡頭的VIP室中,他仍然放置了數件具有「商業潛力的作品」(註4),待價而沽。整件事看起來像個騙局,但它的投影打得魔幻炫目,令我(們)想起諾曼(Bruce Nauman) 那件揭露世界真相的名作(註5):「The true artist helps the world by revealing mystic truths」,那句話轉成一個圓圈,好像自己也成了一個「 mystic truth」,你看的時候頭也跟著轉了一圈,活像一種高級的催眠,通過文字與事實之間的縫隙,藝術就此與哲學糾扯不清;
周育正的句子也製造了這種縫隙遊戲,試著挖掘出畫廊體制與藝術家之間主權推擠的空間,在二樓美好的氣氛中,你可以試著接受他的催眠。
最後在藝術家最新的一系列影像中,影像的命題逐漸地返向對自身歷史、知識背景、以及家庭的再省--似乎藝術家都不免在某些成熟的創作階段後重新思考自己的來處。(?)
一如關於母親記述兒子的日記內容、父親早年贈與的座右銘、或是伊索寓言,周育正特別將「書」這樣的閱讀形式導入他慣常處理的影像介面,並且設計了看「書」的位置予觀眾親身體驗。也許這並不只是重提傳統知識媒體與數位媒體之間的曖昧接合(也許也是),更令人記得的是,整個三樓的時間,在翻動的書頁節奏中緩慢的流逝,牆上一扇超現實的巨大百葉窗,有如電影一般帶領了我們的意識,穿越許多連藝術家自己也記不太清楚的回憶。
值得一提地是一張老舊的64色美國蠟筆的攝影,在官方版的故事中,它是很久很久以前周育正接觸繪畫的開始,在攝影所賦予凝結時間的能力之外,這個平凡的紀錄本身明示了藝術家的對自身來處的想像,這是一首自傳之詩。
註
1. 2007年8月,周育正於新苑藝廊舉辦「很膚淺」(Superb Superficialness)個展,台北。
2. 借用本次周育正作品<我國>一作中的笑點。
3. 2009年3月,由巴黎高等美院協同文建會巴文中心共同策劃之「台灣當代展」(Taïwainpics.doc Art contemporain taiwanais),巴黎高等美院藝廊。
4. 美國藝術家 Bruce Nauman 於 1967 發表的作品,全作由霓虹燈管繞成一個句子“The true artist helps the world by revealing mystic truths”(真正的藝術家通過揭靈神秘的真相來幫助這世界)。
5. 周育正於2008年製作的一系列<Object>數位影像作品 。
6.這份BLOG版的導覽比現場的紙本版完整一些些,也有可能持續修改,我想這就是BLOG的有趣吧
1 comment:
朋友, 我不是反對情趣用品的老芋仔
你但打廣告也要有個限度吧
這導覽好歹也是花了不了力氣寫
你就在那邊狂打爽翻天
老實說我心裡還蠻受傷的
下次你要再爽翻天之前
先發表一下閱讀心得吧??
話說回來
如果你有去看周育正的個展
那我考慮原諒你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