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陶亞倫2009/2025
2008的全球金融風暴越演越烈,全球政府皆在苦思,如何有效的利用國家機器,對失序的民間金融體制進行史上最大規模的監管,避免步入經濟大蕭條。台灣的政府的作法亦同,希望有效統合全民資源,由官方主導整體經濟的轉型。在經濟上的手段是如此,在文化政策上更有甚者。這股宏觀調控的思維,已伸入了文化藝術界。
這二十年來。台灣當代藝術的發展,可以用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來形容,雖然受限於客觀的政治現實與國際關係,對外推展不易,但是引以為傲的是,政府的趨於開放的文化政策,及民間藝術評論機制與藝術團體的蓬勃發展,已經建立了自由與開放的創作環境,使民間力量成為主體與核心,逐步的建立自信。
但這樣的文化開放政策並沒有繼續維持下去。台北當代藝術館率先被文化局全面接管,引發了館內專業策展團隊的離職潮,台灣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優秀的文化行政團隊,紛紛出走大陸,找尋更開放的發展空間。喊了十年的台北數位藝術中心,在文化局大張旗鼓的赴林茲與ZKM考察後終於在士林肉品市場廢墟中成立,它沒有得到成功的數位藝術節成效加持,孤零零的杵在士林里民活動中心的樓下,擔起完成社區總體營造與公民美學政治任務。
靜悄悄的台北市立美術館,近日也引發藝術界的嚴重關切。2月24日美術館的「雙年展與國際計畫辦公室」,發布新聞,2009年「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不再徵求民間策展人參與,改由辦公室主 任張芳薇女士擔任總策畫人一職,負責主題、名單和執行,並臨時成立諮詢委員會,邀請王俊傑、王嘉驥、林宏璋、徐文瑞、鄭慧華這五位曾擔任過台灣館和台北雙年展的策展人擔任今年諮詢委員的方式來背書,引爆這一連串宏觀調控政策下的最大危機。據報載,林宏璋解釋,北美館這麼做是因為考量過去幾屆雙年展策展人徵件的狀況,是「數量跟品質往下降,如果是館方直接邀請某策展人策展,時間緊迫並不允許。」,所以就關起門來,自己來了。受邀得參展藝術家則有謝英俊、陳界仁、張乾琦、余政達。這個靜悄悄的舉動,令人驚訝的是,「雙年展與國際計畫辦公室」與諮詢委員們認為,台灣已經沒有優秀的年輕藝術家與策展人了,台灣的當代藝術是否如同當今的金融風暴一樣,出現了嚴重的文化衰退與斷層現象,必須讓老將 CEO重掌兵符,引導大家度過危機?
國家嚴密的文化品管體系已悄悄地形成,如同阿多諾所言的「文化工業」,但更嚴重的是,這種文化品管體系是因某種「品味」上的偏好所形成。國家機器與資源的上層,希望藝術作品能夠通過這種「品味」與「國家標準」的檢驗,才能貼上「made in Taiwan」的標籤,獲准出口展示。
宏觀調控已在當代藝術界全面的展開。
哲學概論救命文
tags :
somethingCOW
/
Comments: (5)
註:這篇短文乃受朋友之託,要在他的通識課期末報告繳交期限前60分鐘硬生出來的其中一個部份,那堂課叫做<哲學概論>...(他馬的沒有本事還跟人家上什麼哲學概論啊)...,儘管這個要求非常的機車,但我想他會來找我顯然是出自於我們共同的一個認識:人稱放屁不脫褲子,瞎掰不會害羞的瞎掰王(就是我),不要誤會我懂個屁哲學,我最驕傲的就是我從未讀完任何一本哲學書,接這種case純綷是為了樂趣,想想看,有什麼報告隨便你亂寫又不用負責任的?對一個求新求快的瞎掰手來說也算是可遇不可求了,話說回來,期限一個鐘頭前才接到任務也是他媽的寫的上氣不接下氣了,為了紀念那些無辜犧牲的腦細胞們,我決定無視於本站的崇高標準一般寫作要求放上來見笑.
--------------------------------------------
Re: 已回覆
如果可以的話,我甚至願意這麼想,所有對於"外星人"的想像,似乎只是顯示了人們的對生命認識上的侷限,對於"理所當然"的想法無法再更進一步的去檢驗,我們了解自己的無知,但不願意承認我們無法對此多做什麼,因為我們"或許"還算是個"有水平"的文明,因此,我們想像著在遙遠的外太空中,長的與地球相似那些星球上,也許如同我們一樣孕育了某種文明,而它的最小單位也許也像我們一樣是種會思考會傳衍的生物,說不定還像我們一樣期待著了解別的星球是不是也會有文明。通常我們使用"同理心"來替我們的想像背書,同理心是我們推論的基礎,同時也是我們的依賴,除了透過同理心,我們無法對於"未知"有更多的推理。
想想看我們是如何開始想像外星生物的?因為我們是這個星球上唯一能對"生物"這個字眼做思考的物種,我們知道這個字眼代表了什麼涵義,也建立了關於它的許多知識,我們透過了解這個字眼理解到人類與其他物種的關係,進而思考一個文明是如何形成。因此當我們的眼光離開了地球在宇宙中穿梭之際,我們所能想見的也是"是否有一個(如同我們一樣的)文明存在其他未知的空間,他們比我們高尚嗎?或是比我們低劣?他們願意與我們溝通嗎?還是想要侵犯我們?看看百年來所有對宇宙的幻想的電影與小說,我們不是艱難的面對某些有可能完全在我們知識範圍之外的事物,而是用我們對人類的理解去幻想他者的模樣,進而假設我們與他們的關係,就像這篇小說的材料,如果我們不是對"通訊"有所需求,我們為何想像外星人也有"通訊"的概念?如果我們不是對"存在","滅亡"有深刻的感受,我們為何替他們假設某種生與死的境遇?
再現的虛構
不是很仔細的定義的話,虛構通常相對於真實,虛構就是不存在的的事物,可是我們有任何可以定義真實的方法嗎?最笨的方式也許是以感官做作為驗証真實的基礎,可是我們知道許多事實上”存在”的事物是不可能通過感官去了解,比如精神就是。倘使我們對於”精神”一類的抽象概念予以肯定,確認它們也是真實,那麼我們還會碰到另一個問題像是,某些人感受到的真實與另一些人並不相同,那麼如何解決哪一個比較真實的問題?或是該問真實有幾個?以馬格利特的”這不是一支煙斗”的作品來說,真實成為一個多面向的問題,整個西方藝術史幾百年來始終在意的其中一個問題是”再現”或”何謂再現?”而文藝復興所殿定下的一個難以動搖的基礎--透視法--幾乎是每一個藝術家所必須決定同意或反對的命題之一,透視法使得平面上事物的可以模擬現實場景中在肉眼中的樣貌,事實上對透視的感受只是一種人生理上對距離的判斷機制,並不直接等於真正的距離,而透視法更只是一種將這個生理機制具現化的科學實驗,它同樣不等於真實,充其量只是真實的藍圖,也就是這個藍圖的機制提供了百年來藝術對”再現”的理解,再現什麼?如何再現?如何超越再現?如何更加接近真實?而馬格利特則提供了另一個辯證,是關於概念上的真實,一個畫出來的煙斗(無論是否寫實),它是一個煙斗嗎?也許不是,它並不能拿起來讓你抽煙,它不過是個圖案罷了,但你不是已經看到煙斗了嗎?你也想起了”煙斗”這個字眼,那麼它也許真的是一個關於煙斗的事實。於是我們對於真實談論的層次整個都撐開了,如果真實尚未談論完成,那要如何談論虛構?
『存在的目的?』?
一個看來比較激烈的問法是,為什麼存在需要目的?或是說,當我們會問到“存在的目的為何”的時候,我們的預設是什麼?是因為存在本身沒有“特別地”意義?是因為我們認為存在一開始就是一個仰賴其他手段來供給它養份的概念?是因為存在其實必須是透過別的方式被察覺到的?這麼問也許會碰到一種問題,如果存在“失去”了目的,那存在會變成什麼樣子?反過來問也行,如果存在“擁有”了目的,那存在又會變成什麼樣子?如果這問題把我們難倒了,是不是表示我們其實對存在有某種偏見,或是其實我們看不太清楚存在的樣子,但卻老早就給了它某些框架?如同諾齊克在序裡所問「存在為何是有而不是無的問題?」,也許我們也可以去問“存在的目的為何?”為什麼不是反過來問存在的“無目的”為何?
存在為何不能只是存在?因為存在找不到原因?我們總是汲及營營為所有的存在找到原因(也許去問目的是一種對這種行為積極的否定?)諾齊克文章最大的諷刺之一在於我們到底有多認同神學式的第一因?如果第一因不值得(不需要)質疑,那為什麼整個世界的事物就需要值疑?當所有關係著存在的問題全都上推到了第一因(神),宇宙的問題乃因此獲解答了嗎?「神說要有宇宙,所以有了宇宙」?,除此之外我們還能多說什麼?如果憑良心說我們並不因此滿意這種結論,那麼有一天當神問自己問說我存在的目的是什麼,也就不值得驚訝了?畢竟我們這些活在第一因世界裡的人們是無力去觸及真正“不需要懷疑的存在”是為何存在的吧。
---------------------------------
尾註1: 三個主題之間完全沒有關係,不用想以此攻擊我
尾註2: 笑吧,我知道很鳥,反正正式發表人不是我...
--------------------------------------------
Re: 已回覆
如果可以的話,我甚至願意這麼想,所有對於"外星人"的想像,似乎只是顯示了人們的對生命認識上的侷限,對於"理所當然"的想法無法再更進一步的去檢驗,我們了解自己的無知,但不願意承認我們無法對此多做什麼,因為我們"或許"還算是個"有水平"的文明,因此,我們想像著在遙遠的外太空中,長的與地球相似那些星球上,也許如同我們一樣孕育了某種文明,而它的最小單位也許也像我們一樣是種會思考會傳衍的生物,說不定還像我們一樣期待著了解別的星球是不是也會有文明。通常我們使用"同理心"來替我們的想像背書,同理心是我們推論的基礎,同時也是我們的依賴,除了透過同理心,我們無法對於"未知"有更多的推理。
想想看我們是如何開始想像外星生物的?因為我們是這個星球上唯一能對"生物"這個字眼做思考的物種,我們知道這個字眼代表了什麼涵義,也建立了關於它的許多知識,我們透過了解這個字眼理解到人類與其他物種的關係,進而思考一個文明是如何形成。因此當我們的眼光離開了地球在宇宙中穿梭之際,我們所能想見的也是"是否有一個(如同我們一樣的)文明存在其他未知的空間,他們比我們高尚嗎?或是比我們低劣?他們願意與我們溝通嗎?還是想要侵犯我們?看看百年來所有對宇宙的幻想的電影與小說,我們不是艱難的面對某些有可能完全在我們知識範圍之外的事物,而是用我們對人類的理解去幻想他者的模樣,進而假設我們與他們的關係,就像這篇小說的材料,如果我們不是對"通訊"有所需求,我們為何想像外星人也有"通訊"的概念?如果我們不是對"存在","滅亡"有深刻的感受,我們為何替他們假設某種生與死的境遇?
再現的虛構
不是很仔細的定義的話,虛構通常相對於真實,虛構就是不存在的的事物,可是我們有任何可以定義真實的方法嗎?最笨的方式也許是以感官做作為驗証真實的基礎,可是我們知道許多事實上”存在”的事物是不可能通過感官去了解,比如精神就是。倘使我們對於”精神”一類的抽象概念予以肯定,確認它們也是真實,那麼我們還會碰到另一個問題像是,某些人感受到的真實與另一些人並不相同,那麼如何解決哪一個比較真實的問題?或是該問真實有幾個?以馬格利特的”這不是一支煙斗”的作品來說,真實成為一個多面向的問題,整個西方藝術史幾百年來始終在意的其中一個問題是”再現”或”何謂再現?”而文藝復興所殿定下的一個難以動搖的基礎--透視法--幾乎是每一個藝術家所必須決定同意或反對的命題之一,透視法使得平面上事物的可以模擬現實場景中在肉眼中的樣貌,事實上對透視的感受只是一種人生理上對距離的判斷機制,並不直接等於真正的距離,而透視法更只是一種將這個生理機制具現化的科學實驗,它同樣不等於真實,充其量只是真實的藍圖,也就是這個藍圖的機制提供了百年來藝術對”再現”的理解,再現什麼?如何再現?如何超越再現?如何更加接近真實?而馬格利特則提供了另一個辯證,是關於概念上的真實,一個畫出來的煙斗(無論是否寫實),它是一個煙斗嗎?也許不是,它並不能拿起來讓你抽煙,它不過是個圖案罷了,但你不是已經看到煙斗了嗎?你也想起了”煙斗”這個字眼,那麼它也許真的是一個關於煙斗的事實。於是我們對於真實談論的層次整個都撐開了,如果真實尚未談論完成,那要如何談論虛構?
『存在的目的?』?
一個看來比較激烈的問法是,為什麼存在需要目的?或是說,當我們會問到“存在的目的為何”的時候,我們的預設是什麼?是因為存在本身沒有“特別地”意義?是因為我們認為存在一開始就是一個仰賴其他手段來供給它養份的概念?是因為存在其實必須是透過別的方式被察覺到的?這麼問也許會碰到一種問題,如果存在“失去”了目的,那存在會變成什麼樣子?反過來問也行,如果存在“擁有”了目的,那存在又會變成什麼樣子?如果這問題把我們難倒了,是不是表示我們其實對存在有某種偏見,或是其實我們看不太清楚存在的樣子,但卻老早就給了它某些框架?如同諾齊克在序裡所問「存在為何是有而不是無的問題?」,也許我們也可以去問“存在的目的為何?”為什麼不是反過來問存在的“無目的”為何?
存在為何不能只是存在?因為存在找不到原因?我們總是汲及營營為所有的存在找到原因(也許去問目的是一種對這種行為積極的否定?)諾齊克文章最大的諷刺之一在於我們到底有多認同神學式的第一因?如果第一因不值得(不需要)質疑,那為什麼整個世界的事物就需要值疑?當所有關係著存在的問題全都上推到了第一因(神),宇宙的問題乃因此獲解答了嗎?「神說要有宇宙,所以有了宇宙」?,除此之外我們還能多說什麼?如果憑良心說我們並不因此滿意這種結論,那麼有一天當神問自己問說我存在的目的是什麼,也就不值得驚訝了?畢竟我們這些活在第一因世界裡的人們是無力去觸及真正“不需要懷疑的存在”是為何存在的吧。
---------------------------------
尾註1: 三個主題之間完全沒有關係,不用想以此攻擊我
尾註2: 笑吧,我知道很鳥,反正正式發表人不是我...
捷運極短
翻出月前搭捷運時,記在筆記上的雜字
******************************
容易分心是一件很要命的毛病,
儘管一直提醒自己西門站到了就要下車換線
也不知道哪來的妹突然想起了什麼事
就那麼一個岔神,眼睜睜看著門隨著該死的畢畢畢緩緩地閤上
喔不,待會要在台北車站跟大傢你儂我儂的逛大街了
現在正好下班時間,今天是我的幸運日嗎
然而我來不及感謝完老天,台北車站已經到了
眼前有一個拔山倒樹而來的怪物佔據了電閘門的入口
黑壓壓一片,長著好多好多眼睛,不安的蠕動著
聽說捷運的規矩是要讓車內的人先出去,
但有那麼一瞬間我不認為外面那個怪物打算放我們出去...
現在我還可以做一個很有志氣的決定,走去對面搭回西門再重新換車
經過千分之一秒的考慮,我放棄了這個俗仔計劃
我看著那頭怪物,一咬牙,馬的跟你拼了
誰怕誰,你們很忙是吧,我有的是時間!!!
門開了...
***********************************
活著來到了藍線,帶著一絲刧後餘生的快感
我突然覺得,這樣其實也不錯
平常你哪去找來數以千計表情帶塞的演員跟你擠來擠去,走小碎步?
陌生的人們摩肩擦踵,緩慢的流向相同的方向
你什麼事也不能做,但你也不能停止不動,你是整體的一部份
你不知道圍在你身旁的人誰
但你知道你們目的一致:今天告一個段落了,該回家了
所以我們共處一種無聊的開放空間
沈悶,但有秩序
誰也不能打亂它,不能破壞這種無聊
這種無聊想必是現代性的某種內在需求
巨大的有效的無聊的現代倫理
**************************
車來了,往南勢角的方向
不是我的車,我想站著不動,但還是不可抗拒的被擠向前,
四面八方湧上車的人(不是有排隊嗎...),與想從車上突圍出來的人
我想意志堅定地宣告我與他們都不同,不想被歸類!
但最終我仍被推擠到一個新個社群中,死不上車的那一類
我猜他們多少跟我一樣,不是出自於完全的自願的組合
有點無奈,又似乎有點不隨波逐流的驕傲
我們越縮越小,撐到最後一刻,門關上,車開走,鬆了一口氣
然後我們又變成沒有聯繫的陌生人,安靜地排隊
我在筆記上寫下最後兩句話
看著液晶螢幕上,台北雙年展的作品
突然覺得,崔廣宇的作品名稱好囉嗦![註]
註:<系統生活捷徑:表皮生活圈>
******************************
容易分心是一件很要命的毛病,
儘管一直提醒自己西門站到了就要下車換線
也不知道
就那麼一個岔神,眼睜睜看著門隨著該死的畢畢畢緩緩地閤上
喔不,待會要在台北車站跟大傢你儂我儂的逛大街了
現在正好下班時間,今天是我的幸運日嗎
然而我來不及感謝完老天,台北車站已經到了
眼前有一個拔山倒樹而來的怪物佔據了電閘門的入口
黑壓壓一片,長著好多好多眼睛,不安的蠕動著
聽說捷運的規矩是要讓車內的人先出去,
但有那麼一瞬間我不認為外面那個怪物打算放我們出去...
現在我還可以做一個很有志氣的決定,走去對面搭回西門再重新換車
經過千分之一秒的考慮,我放棄了這個俗仔計劃
我看著那頭怪物,一咬牙,馬的跟你拼了
誰怕誰,你們很忙是吧,我有的是時間!!!
門開了...
***********************************
活著來到了藍線,帶著一絲刧後餘生的快感
我突然覺得,這樣其實也不錯
平常你哪去找來數以千計表情帶塞的演員跟你擠來擠去,走小碎步?
陌生的人們摩肩擦踵,緩慢的流向相同的方向
你什麼事也不能做,但你也不能停止不動,你是整體的一部份
你不知道圍在你身旁的人誰
但你知道你們目的一致:今天告一個段落了,該回家了
所以我們共處一種無聊的開放空間
沈悶,但有秩序
誰也不能打亂它,不能破壞這種無聊
這種無聊想必是現代性的某種內在需求
巨大的有效的無聊的現代倫理
**************************
車來了,往南勢角的方向
不是我的車,我想站著不動,但還是不可抗拒的被擠向前,
四面八方湧上車的人(不是有排隊嗎...),與想從車上突圍出來的人
我想意志堅定地宣告我與他們都不同,不想被歸類!
但最終我仍被推擠到一個新個社群中,死不上車的那一類
我猜他們多少跟我一樣,不是出自於完全的自願的組合
有點無奈,又似乎有點不隨波逐流的驕傲
我們越縮越小,撐到最後一刻,門關上,車開走,鬆了一口氣
然後我們又變成沒有聯繫的陌生人,安靜地排隊
我在筆記上寫下最後兩句話
看著液晶螢幕上,台北雙年展的作品
突然覺得,崔廣宇的作品名稱好囉嗦![註]
註:<系統生活捷徑:表皮生活圈>
一個參與概要(發表版)
「我們的影片被民眾換掉了,換成二二八的紀錄片!」那是小屋完成後沒幾天的事,朋友在電話中告訴我,原本應該順理成章展現的情緒被一種不知如何反應的手足無措給掩蓋了。
也是透過幾通電話,在一開始,我們很意外地成為一個介入者,在整個抗爭行動的低潮期--當然這是一個方便描述,一個運動的活躍形象是含蓋了許多諸如媒體態度的問題--藉著對“持久戰”的共同願景形成一個合作的契機,顯然我們對“持久戰”的看法不是很一致,我們在推敲一些引致人們表態的發言方式,一些談話的空間。改變一個(想像中)大眾對人權討論的型態,對我們來說,持久的意義不僅止於能夠換取多少媒體的再關注,而是如何找出真正的力量。堅持苦肉計也許可敬,但它最終要如何擺脱形式上的訴求而問出真正人權的問題?我們更關心這件事。
在初步的討論傾向了拒絕的時候,“小屋計劃”的提議吸引了大家的注意,一種微型的建築單位帶起了一種行動的可能,並且充滿了想像空間;同時在他們看來,小屋的繁殖能力也與他們理想中「埋鍋造飯」的態度相輔相乘,儼然是一個最大公約數。我們達成的協議是,我們將完成四座示範用的小屋,而他們將陸續建造更多的小屋,直到(也許有一天)佔滿了廣場。接下來幾天中,四座小屋的想法以檔案室、廚房、教室及主播室為構想逐步推演,撇開房子框架的一些侷限,一個有自行衍生活動能力的移動式空間是夠讓大家狂出點子的。想像一個充滿配搭道具的live主播室,主持人與來賓穿著蝙蝠裝或人面獅身頭,神情專注的進行一場關於民主的嚴肅討論;或是在美食節目中每天推出一道學運特餐。
粗略地說,這是一場藝術與公共性的真實對質,那完全不同於當你在一間美術館中對參觀人們的導覽,在“自由地”廣場上,你面對著本來不了解你也並不打算了解你的人們,你想通過作品喚出你們共同的期望,但只能等著某種未知的審判,這些審判透露了你究竟(可能)觸動了什麼,或者你捕捉到了什麼隱藏在行動中的尖銳。小屋計劃的真正面目與其說是一種我們與他們最大公約數的協商,倒不如說是它激起了某種如今在我們的創作中不易談論的特殊熱情,關於如何影響公共,或者我們到底能對何者尖銳並且期待反彈的特殊熱情。
當然在行動當中我們並不是馬上意識到這些問題,我們對公眾的反饋--即使是一個合作的對象--顯得陌生,也充滿了想像,這種陌生很大程度地反應在我們小屋策略的發展過程中。
儘管持久戰是一種共識,但整個工作多多少少仍在帶著各自誤解的落差下發生,我們僅僅只交換了彼此對抗爭的不滿,但是沒交換到幽默感。我們對勞動價值的肯定遠不及我們對發言模式的追求,而這似乎恰好與他們相反。這很難不成為一種窘境,當我們正在為了人權的話語提供策略與想像力,而週圍卻散佈著諸如人權己死的悲情譬喻,你會發現這像個很差勁的笑話,不知道到底誰在諷刺誰,而事實上,當我們終於聽說教室中的影片被換成民眾想看的二二八紀錄片時,我們才恍然大悟,「發言」就是一種政治,你傾全力對抗的並不是想像中一個巨大的國家機器,而是所有的人。我們真正陌生的是透過藝術去面對這種力量,所有的人都在發言,也需要發言,藝術的公共性問題也許是當我們真的有能力交付了某個想法到他人手上後,面對反饋的回應機制是什麼?
在短暫的無能為力中,小屋最後的下場也理所當然是被放棄,然後統統吊走。
按:本文發表於<今藝術>2009一月號
也是透過幾通電話,在一開始,我們很意外地成為一個介入者,在整個抗爭行動的低潮期--當然這是一個方便描述,一個運動的活躍形象是含蓋了許多諸如媒體態度的問題--藉著對“持久戰”的共同願景形成一個合作的契機,顯然我們對“持久戰”的看法不是很一致,我們在推敲一些引致人們表態的發言方式,一些談話的空間。改變一個(想像中)大眾對人權討論的型態,對我們來說,持久的意義不僅止於能夠換取多少媒體的再關注,而是如何找出真正的力量。堅持苦肉計也許可敬,但它最終要如何擺脱形式上的訴求而問出真正人權的問題?我們更關心這件事。
在初步的討論傾向了拒絕的時候,“小屋計劃”的提議吸引了大家的注意,一種微型的建築單位帶起了一種行動的可能,並且充滿了想像空間;同時在他們看來,小屋的繁殖能力也與他們理想中「埋鍋造飯」的態度相輔相乘,儼然是一個最大公約數。我們達成的協議是,我們將完成四座示範用的小屋,而他們將陸續建造更多的小屋,直到(也許有一天)佔滿了廣場。接下來幾天中,四座小屋的想法以檔案室、廚房、教室及主播室為構想逐步推演,撇開房子框架的一些侷限,一個有自行衍生活動能力的移動式空間是夠讓大家狂出點子的。想像一個充滿配搭道具的live主播室,主持人與來賓穿著蝙蝠裝或人面獅身頭,神情專注的進行一場關於民主的嚴肅討論;或是在美食節目中每天推出一道學運特餐。
粗略地說,這是一場藝術與公共性的真實對質,那完全不同於當你在一間美術館中對參觀人們的導覽,在“自由地”廣場上,你面對著本來不了解你也並不打算了解你的人們,你想通過作品喚出你們共同的期望,但只能等著某種未知的審判,這些審判透露了你究竟(可能)觸動了什麼,或者你捕捉到了什麼隱藏在行動中的尖銳。小屋計劃的真正面目與其說是一種我們與他們最大公約數的協商,倒不如說是它激起了某種如今在我們的創作中不易談論的特殊熱情,關於如何影響公共,或者我們到底能對何者尖銳並且期待反彈的特殊熱情。
當然在行動當中我們並不是馬上意識到這些問題,我們對公眾的反饋--即使是一個合作的對象--顯得陌生,也充滿了想像,這種陌生很大程度地反應在我們小屋策略的發展過程中。
儘管持久戰是一種共識,但整個工作多多少少仍在帶著各自誤解的落差下發生,我們僅僅只交換了彼此對抗爭的不滿,但是沒交換到幽默感。我們對勞動價值的肯定遠不及我們對發言模式的追求,而這似乎恰好與他們相反。這很難不成為一種窘境,當我們正在為了人權的話語提供策略與想像力,而週圍卻散佈著諸如人權己死的悲情譬喻,你會發現這像個很差勁的笑話,不知道到底誰在諷刺誰,而事實上,當我們終於聽說教室中的影片被換成民眾想看的二二八紀錄片時,我們才恍然大悟,「發言」就是一種政治,你傾全力對抗的並不是想像中一個巨大的國家機器,而是所有的人。我們真正陌生的是透過藝術去面對這種力量,所有的人都在發言,也需要發言,藝術的公共性問題也許是當我們真的有能力交付了某個想法到他人手上後,面對反饋的回應機制是什麼?
在短暫的無能為力中,小屋最後的下場也理所當然是被放棄,然後統統吊走。
按:本文發表於<今藝術>2009一月號
睡了十一個鐘頭
開幕結束, 我睡了十一個鐘頭....
隔天
完成一個重要階段的工作,垃圾越多似乎代表越成功...
當然如果以多少人來看這個展來問它的成功,我想它不是太令大家滿意
不過若從我開始寫這個工作誌一路看下來
我想你們多少可以明白目前的成果對我意義重大
大得使我可以說這幾乎將我自己推向另一個階段
其實我是有偷懶的,工作誌上能看到的只是我每次終於願意寫出來的冰山一角
至於這兩個月來的種種細節是很難讓大家了解的
包括我坐在桌前什麼事都沒做一整天又一整天
那是無法透露給你們知道的一種經驗, 也許也並不需要說
最終我們仍是以成果的方式相遇,
只有這個工作誌還留著一點思考的痕跡
有人問我為什麼不做DM宣傳,其實我也考慮過這個問題
一來是,看了DM會來的人跟我用MSN能請來的人其實是差不多(這當然意味著我不是什麼咖...)
二來是,我覺得透過DM對這個展覽是一點都不會有想像的
DM永遠都只是"時間地點人名地圖"的設計角力,然後等著被決定收藏或丟掉
我需要讓大家看的是這個工作誌,我希望大家能透過它對展覽想像的稍微多一點
當你來現場,也許我們能聊的更多
再次感謝開幕來捧場的朋友,
以及那些沒有去simpe life,或是去完還跑來的人
感謝你們與我分享這種激動
(我會不會太芭樂...)